只能看花的花海是失败的
来源:伊甸园官网 更新时间:2016-08-02 浏览次数:2442
曾几何时,花海建设突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我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是花海。它们做得或宏伟、或锦绣,貌似红红火火,花海相关项目俨然成为一个热门的投资领域,“花海旅游”也仿佛成为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大亮点。这似乎是一个超越传统、超乎常态的新型景观概念或美丽乡村营造途径,抑或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吸人眼球。
但打眼细看,笔者认为花海建设有许多误区,且纵观全国,仅就花海项目运作而言,目前真正做得好的没有多少。它们有些是地方政府主导大把花钱,空赚吆喝;有些是企业吃力运作,运营乏力。
我们先从景观角度上来看花海。当前,有些花海实在是太过粗糙,这种用简单方式把草花种成片、面积大些就像花的海洋了吗?看这些所谓的花海感觉大部分都是在“浪费”———用大面积的鲜花浪费!我想其实所谓的“花海”,古今中外由来已久,比如自然景观中成片的开花植物群落,又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上述都是因为规模化农业生产而形成的花田,所谓的花海应该是发端于此吧?自然形成的花海是大自然的恩赐,可遇而不可求,而人工的花田其实起初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无论是荷兰的球根花卉花田还是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它们和国内的油菜花田一样,是规模和时间的有效积淀、生产和观赏的有机结合,遵循了“适地适花”的原则,是可持续的花卉植物生产方式。绝不像国内当初一窝蜂地全种薰衣草,实在不行就弄些马鞭草来冒充。只想着薰衣草的那一份“洋味”,全不管当地气候、土壤等适不适合!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成熟的花田绝不会不根据自身的立地条件盲目种植。
再来看看花海靠什么赚钱?前面说过,最初的花海要么是野外自然形成的,要么是农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所以不需要额外成本。而人工刻意为观赏制造花海就不得不考虑投入后怎么产出?特别是很多花海是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堆砌的,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利用时间短。很多经营者最初都是想着靠门票收入去维持,但往往事与愿违。节假日门庭若市容纳不下、工作日门可罗雀维持不了,且草花花期较短,收到的门票钱还抵不上花卉种植成本!即使短期盈利效果较好,但这种简单的草花花海种植门槛很低,很容易被复制和超越,如何持续经营?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库肯霍夫公园是世界知名的以郁金香等球根花卉为主题的花海景区,其最佳观赏季节是春季的短短两个月,但却有年均50万人以上的人流量。这些不远万里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看重的是其每年春天超过600万株球根花卉竞相开放的盛景。但这批数量庞大的球根花卉,却来自上百家周边花卉企业。每年秋季他们就已开始精心布置,目的是展示他们的优质种球。其实应该说,闻名世界的库肯霍夫公园就是这个盛产球根的花田小镇———利瑟(Liess)的花卉产品展示厅。
库肯霍夫公园每年都有一个创意主题,在公园除了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还有很好的体验和互动。他们提供骑行、泛舟、市集、儿童游乐、艺术花园、花车游行、自然餐厅等多样的文创策划,以丰富公园的主题内容,并带动整个区域甚至全荷兰的花卉和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也可以试着把目光投向福建某地:几万棵樱花错落分布在茶园中,盛花时节,花瓣飞舞,其间三两相约的文人骚客或抚琴、或吟诗、或品茗……处处流淌着雅致。而这“茶园樱花”的绝好景致却是免门票的,因为它带动了当地花卉和茶叶等商品的销售。在樱花烂漫的时节,这里会配合举办美食节等各类活动,远近游客纷至沓来,更带动了旅游资源开发,地方政府借此平台盘活了整盘棋。因此,对于这片樱花花海,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资金补贴。
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到,花海主要是吸引人流,再通过各种创新手段达到盈利的运营项目。国内有人做了花海的经营数据分析,在对经营成功的花海项目的门票收入和衍生品销售、娱乐服务、餐饮、广告等收入进行统计后发现,门票收入往往远低于其他衍生收入。
由此可见,花海如果仅仅是看花,那将是失败的花海。花海完全可以与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婚庆、亲子、科普、拓展等有机融合,更可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并顺势打造成跨界整合各种资源的大平台,引导人们在游览观赏时进行二次消费。甚至可以做成互联网+的入口,与线上的电商有机结合,把人们引导到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等。因此,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不断拓宽经营思路,努力拓展盈利空间,方是可持续发展的花海经营之路。
下一篇:伊甸园花卉:植物的花期大盘点